一開始是弟弟在客廳裡摔玩具被哥哥告狀,

我請弟弟到廚房來坐著,要他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。

他不說話,帶著生氣的歪嘴表情坐著,整個人都散發著怒氣。

後來他溜進哥哥房間看書,我去找他,他擺出憤怒表情,

我請他自己先留在房間想想自己到底做了什麼,就先去吃飯了。

 

飯後我去看他,他對我怒目相向,於是我抓著他的手,

把臉湊在他面前,學他的咬牙切齒橫眉豎目。

他的表情變得很複雜,從一開始的怒容變軟成恐懼,然後又生氣了起來。

我收起模仿他的表情,也看著他轉為傷心的臉,

這下他願意說說剛才發生什麼事:

「我在用微型機器人做東西,可是它們都做不好,我就摔東西了。」

「這樣好嗎?」他搖搖頭。

「那你還做了什麼事?」我繼續問,他開始裝死不搭理我。

我問他能不能和我說話?問了三四次,他不做任何反應,那我也不再追問,再留他自己在房間。

 

沒多久房間裡傳來憤怒的嘶喊聲,還有摔東西的聲音。

等他安靜下來,我再去看看他,他趴在地上。

我要他給我抱抱,他趴著不動,但稍稍朝我的方向移了一下,

於是我抱起這個大個子的六歲男生,問他可不可以和我講話?

這次可以了。

 

我從頭敘述他和玩具之間的糾紛,他很平靜點頭承認。

我試著運用前些天讀到的「教室裡的阿德勒系列-不問為什麼,討論該怎麼做」,文章中提到「停止追究原因」,和孩子一起思考當時應該怎麼做比較好,這樣下一次就知道該怎麼辦了。

「你玩具做不出來可以怎麼辦?」我建議他可以先停下來,把玩具放好,等一下再回來做;

或是找別人幫忙。他也同意這樣的處理方法比較好。

 

再來是他不願意面對的:不認錯還擺生氣的臉。

我知道他有情緒、他在生氣,我想,把怒意放在臉上是他表達的方式。

我告訴他,想哭就哭、想大叫就大叫,這都是讓自己生氣放出來的方式。

他應該記住了,但下一次未必能順利反應;但總是一個開始。

 

過去他從來沒看過自己生氣的表情,媽媽很犠牲,學他生氣的表情用生氣的口氣對他說話。

當我們和平的討論完之後讓怎麼做比較好,講到他的生氣臉時,

他想到媽媽誇張演出的生氣臉,竟又悲從中來哭了起來。

我說,這樣你就知道你用生氣臉對著馬麻時,馬麻也很難過了吧?!(其實老母是超級火大!)

他委屈地點點頭,接著瞬間切換回沒事模式,跳下我身上,又去玩玩具了。

 

過去我讀過文章說,當孩子犯錯時若追問原因,

往往只是讓孩子學會編理由,學會謊言可能會幫他脫困;

當我決定換個角度去看,要孩子看著自己的行為,不管已經發生的狀況,

只要回想當時可能採取的其他方式,讓他知道除了他當下選擇的舉動之外其實還有別種作法。

 

這讓我想起我的老師Charles Dwyer之前曾經教過一套十分類似的改變自己行為模式的方法,

簡單說就是預想可能發生的事情,然後事先思考應對方式,

等事情真的發生了,我們都已經準備好對策,

這樣能避免衝動不經大腦的反應,同時讓狀況往自己希望的方向前進。

 

今天從弟弟開始發瘋到一切平靜,大致花了半小時。

最好的是我沒有發脾氣,弟弟似乎也聽懂了一些人話;

我並不期待弟弟真的不再拿出他的生氣臉,

但我相信終於會有那麼一天。

 

(小怪雖然出了新招但威力不強;真的難搞定的是能哭上兩小時不屈服的陳大怪。)

 

弟弟平靜下來之後,表現得比平時甜美可人時還要甜蜜多多。

問他要不要吃飯?要。

碗裡菜色再家常不過,但他吃一樣讚一樣,連青菜都比之前吃的好吃,讚美完一輪後還抱住媽媽。

他邊吃晚餐,我邊告訴他如果生氣了,

可以去房間裡哭哭,大叫一下也可以,但「最好不要在外面發脾氣」。

他問,「可以在學校發脾氣嗎?」我說最好不要。

他接著說「如果在學校犯錯,就一定要去認錯,如果不認錯就很難解決了,不過到最後一定會被叫去認錯」,因為會被處罰、「就要花很多時間才能搞定,我都快餓死了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agetw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